最近,筆者在一個縣級融媒體的群里聽到不少抱怨,大家紛紛表露了對缺少人才、缺少投入以及缺乏相關資源的怨言。
比如,按照廣電媒體的要求,要確保播音員、編輯、記者要具備從業(yè)資格證,要持證上崗。同時,各種設備的配置也需要按照廣電的要求,要求上高清頻道,與上級電視臺對接。就筆者了解,目前大多數(shù)縣級融媒體建設的思路還是重在辦臺,而非辦網。
這讓筆者想起2010年參觀廣州石化的媒體單位,此前他們也是辦了一個小型電視臺,應該有好幾十人,財大氣粗,設備也不錯。印象最深的是他們演播室的吸音效果極佳,據(jù)說是請省臺專家來設計建造的。但后來,石化改變了企業(yè)辦媒體的做法,撤了電視臺,把其業(yè)務合并到北京的總公司網站,廣州石化僅保留3個人做新聞。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比欢?,不少地方的縣級融媒體建設往往唯上不唯實,不看自身現(xiàn)有條件和實際情況,照搬中央及省市媒體模式。
由于縣級臺仍屬于廣電單位,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沿用“廣電+互聯(lián)網”的做法,實際上是作繭自縛。
縣級臺是“四級辦廣播電視”的產物,原來的主要功能是轉播,通過混合覆蓋來提高包括《新聞聯(lián)播》在內的電視節(jié)目傳播效果。但實際上,各地的縣級臺也制作一些節(jié)目,主要是地方新聞節(jié)目,準確來說主要是做當?shù)仡I導公務活動的報道。由于制作力量所限,無力顧及民生新聞及其他節(jié)目。除了部分發(fā)達地區(qū),節(jié)目制作的整體水平都不高。
如今的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如果按廣播電視的配置和標準,必然要加大人、財、物的投入。且不說縣域媒體資源匱乏,即使能辦到效果也不見得好。
為什么這樣說呢?要知道當今的信息傳播渠道主要有3大終端:TV端、PC端和移動端。在移動互聯(lián)網時代,移動端無疑是最主要的,耗費大量資源投入到服務TV端的建設合適嗎?
誠然,由于歷史原因,各地縣級融媒體中心是在廣播電視臺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除了體制機制因素之外,這種中心化的媒介形態(tài)與互聯(lián)網去中心化的開放生態(tài)也格格不入。
融媒體建設往往容易走入“重硬件、輕軟件,重建設、輕應用”的誤區(qū),反觀一些尚未建臺的區(qū)級廣播電視站反而可以輕裝上陣。
如果我們把融媒體建設的力量集中到移動端和PC端又會如何?辦好基于互聯(lián)網的媒介平臺,簡單來說就是辦網站,且不說可以減少硬件投入,一部智能手機就可以完成傳統(tǒng)廣電的采、寫、編、播、評等所有生產流程,而且可以一步到位占領最大的輿論陣地和服務窗口——手機屏幕,更重要的是以互聯(lián)網思維來主導融媒體建設。
那么,這是不是意味著放棄了TV端呢?不是的,而是把TV端交給占有更多媒體資源和用戶規(guī)模的省市級臺來辦,縣級融媒體中心負責轉播,同時也是記者站。
總之,縣級融媒體中心建設要將有限的資源和力量投入到網站建設和網絡傳播中,這樣才能擺脫硬件的制約,最大限度發(fā)揮包括人才、智力在內的軟件作用。
辦網并不是指建網,而是指用網。用網就在于連接,連接人、連接設備、連接服務,連接設備和連接服務都是為了連接人。
連接設備比較容易解決,而連接服務就不太容易了。連接服務是指以用戶為中心,響應用戶需求,為用戶提供各種服務,從新聞到資訊,從政務到生活,基于互聯(lián)網的融媒體可以開發(fā)更多的功能,提供更多種服務。
各級各地廣播電視臺要轉型為新型媒體可以有不同路徑,但就絕大多數(shù)縣級融媒體建設而言,應該打造一支“輕騎兵”。
發(fā)達地區(qū)的部分有實力的縣可以“臺網并舉”,但一定要先網后臺。有實力的縣還可以成立傳媒集團,統(tǒng)籌全縣的新聞、信息服務以及文化產業(yè)。
筆者期待這樣一個基于移動互聯(lián)網建設和運營的縣級融媒體中心,相信它完全可以承擔新聞、政務和生活服務的全功能接入。
這樣的縣級融媒體中心會走得更快,也更具有互聯(lián)網基因和互聯(lián)網思維,更容易與各大互聯(lián)網平臺對接,當然也可與廣電網對接,這才是真正的新型媒體。
海峽廣播電視設備工程有限公司地址:福建省福州市鼓樓區(qū)軟件大道89號福州軟件園A區(qū)28號樓五層
Copyright ? 1999-2024All Rights Reserved閩ICP備12023208號